年的香港湾仔码头人潮涌动,作为往返于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重要交通枢纽,此处是众多流动小摊的必争之地。
在这片热闹中有一道特别的风景:8岁的大女儿擀面,4岁的小女儿刷碗,32岁的母亲下饺子招呼客人,三人忙得没一丝空闲。
下摊后,母女三人会回到仅4平米、没有窗户的小屋稍作休息,第二天清晨再推着木质小车去码头摆摊,如此循回往复,只为挣一口吃食。
那时的无牌小摊跟现在一样,会受到城管的驱逐,香港人叫“走鬼”。4岁的小女儿很懂事,对母亲说:妈妈,我帮你放哨去,我站在高一点的地方,这边看小贩管理队,那边看警察,一看到他们来我就吆喝,你赶紧跑……
这位带着孩子颠沛流离,紧巴度日的母亲叫臧健和,也是日后“湾仔码头”水饺的品牌符号——臧姑娘。
1、绝处逢生的骨气
其实,臧健和本不必做女强人。
为补贴家用,14岁的臧健和曾主动辍医院当护工,在那里,她结缘了自己日后的医生丈夫,并先后孕育了两个女儿。
本是天作之合,怎奈夫君凉薄。
婚后第6年,身为泰国华侨的丈夫起意回泰国,并承诺臧健和母女待收拾停当就为她们补办手续,一家团聚。
岂料,这一等就是三年。
年,历经跋涉的臧健和终于满心欢喜地带着女儿来到泰国投奔丈夫,却被兜头浇了盆冷水:丈夫已另娶她人。
原来,婆家在泰国是富户,老太太想抱孙子,外加泰国又允许“一夫多妻”,老人家就顺理成章地给丈夫又安排了一门亲事。
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臧健和母女事事憋屈,颇不招待见。最终为了自己的尊严和女儿们的将来,臧健和决定离开。
孤儿寡母能到哪儿去?
山东和泰国都没了容身之处,思来想去,由于当时手持香港护照,母女三人边辗转来到香港落脚谋生。
不通语言又没文化,臧健和只能干最底层的体力活:早上6:30去给一位患糖尿病的老人打针,老人每月给她五百;8点多赶到酒楼去当洗碗工,每月收入六百;晚上再到电车厂去洗车,也能收到四百。
高饱和的日子,臧健和往往凌晨1点才能回家。
其实,只要臧健和脸皮够厚,是完全可以在婆家享清福的,为了锦衣玉食多忍几个白眼算得了什么?
可偏偏,臧健和硬气。
她是个宁愿挺直腰背喝粥,也不愿看人脸色吃肉的人。但仿佛老天爷在试炼她似的,偏让她坏了腰。
在一次酒店打杂中,臧健和被一个年轻人撞倒在地,当场腰骨断裂,住院期间还被查出患了严重的糖尿病,不能再干重体力劳动。没了收入,两个女儿饿得皮包骨头,大女儿1米2的个头体重却不足50斤,小女儿也是形容枯槁。
香港政府派人慰问:你不能工作了,就领救济金吧,政府养你们。
没想却遭到了拒绝,臧健和说:冻死不低头,饿死不弯腰。自己有手有脚,怎么能让女儿们从小过上靠人乞怜的日子!
于是,便有了开头的小木车、热气腾腾的水饺以及东躲西藏的小贩生涯。
2、誓当第一的傲气
臧健和很直率地表示:湾仔码头公开的秘方就是用最好的原材料。
“最好”到什么程度呢?
选蔬菜,要用当季品类中最好的蔬菜,然后再在这波蔬菜中选最优的品种。比如圆白菜里最好的是绿甘蓝,为了绿甘蓝,臧健和专门跑到上海的几家农场一个个挑,然后自己亲自洒种子亲自种,并执著地放话:我就不信种不出绿甘蓝来。
选猪肉,也要用最好的猪肉,甚至具体到猪的品类、部位乃至比例。猪肉加工厂的老技术员笑话她:你这是做饺子还是做工艺品?
我至今记得湾仔码头的广告语“用妈妈的心包好每一颗水饺”。
其实啊,所有的饮食类产品在对外推广时都会自卖自夸,但真的经得起推敲的又有几家?
但湾仔码头在臧健和的带领下,真的是在用给自家孩子包水饺的心精耕细作。
而这颗初心,或许跟臧健和摆摊时遇到的第一批客人有关。
那是臧健和带着女儿上码头摆摊的第一天,5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看这一家子忙忙碌碌就好奇地问:你们这儿卖什么呀?
臧健和初来乍到,不通粤语也不会吆喝,但知道对方的来意就说:我们卖水饺。
当她把水饺端上桌,看着年轻人咬第一口饺子馅时真得很忐忑,因为这关乎着母女三人之后的安身立命之本。
身家性命全押上头了,怎能不紧张?
结果几个年轻人刚吃下去就大声称赞:哇,好好吃啊~
这句称赞成了臧健和的定心丸,她后来回忆:「好好吃啊」一直是她觉得最好听也是说得最好的一句粤语。
为了不辜负这句话的信任,臧健和铆足了劲改良产品。
一段时间后她发现,摊子的回头客大多是北方人,而香港本地人却很少再光顾,但要想在香港立足,就必须拿下香港人。
经多次观察,臧健和发现一个常客总是咬一口肚子馅就不吃了,上去追问后对方才坦白:饺子皮像棉被一样厚,怎么下得了嘴。
当天下午,臧健和就去周边尝了十几家香港本地的水饺,和自家做得简直天壤之别:原来香港的饺子皮像纸一样薄,而臧健和为了固定饺子的形状并确保下锅时不开口,会特地让皮厚实些。
一切水落石出。
于是为了兼顾香港人的口味和饺子本身的味道,臧健和三天三夜没睡,硬是改良出了皮薄、爽滑又劲道的饺子皮,同时把肥瘦比例也从原来的五五分改成了三七分。
第四天,臧健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新改良的饺子在码头寻找那名吐槽的客人。
这次,客人被折服了。
他一边吃一边用粤语说:臧姑娘,你行的!
很快,臧健和的水饺打开了销路,以码头为原点,逐渐扩展到了写字楼和酒店,名利也接踵而至。《东方日报》驻港记者专门为其撰稿,事迹发酵后,有客人专程从澳门赶过来求吃,队伍常常一排就是米,臧健和也顺势创下了湾仔码头摊贩中6小时卖份的最高纪录。
而这样的人气无非是一个饺子一个饺子这么攒起来的。对此,臧健和看得很透:顾客愿意吃你做的东西,你自己饭碗里也就有了吃的。
3、遍布世界的大气
对水饺倾注极大热情的臧健和注定不会只囿于一个小摊。
年的一天,一家颇有名望的日本老板向臧健和抛出橄榄枝,起因是他极度挑嘴的12岁女儿唯独对湾仔码头水饺情有独钟,一口气能吃20个。
这家公司就是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团大丸百货,在国内外开有数十家连锁店,在香港驻扎了20多年,可谓树大根深。
日本老板提出为臧健和提供工厂和牌照,条件是要用日式包装并以大丸公司产品的名义出售。
如果顺利,臧健和以后可以躺在家里凭“版权”数钞票,但这个天大的馅饼臧健和却没接。理由很简单:日方把技术和秘方都学去了,万一以后掰了,我再靠什么过活。
于是再三拉锯下,日方同意延用“湾仔码头”这个品牌。
不过双方在定价时又起了争端,按常理批发价要低于11元的零售价,但臧健和一开口就叫价“12块半”。
日本老板不解,觉得这个大陆妹在讹钱。
但臧健和有理有据:在码头卖只要简易包装就行,甚至不包装直接下锅都能卖,但要进商场就得换更好的包装,这样才能给顾客留下好印象,成本自然得上去。
好在,最终双方达成了协议。
其后,随着大丸百货旗下超市的全面铺货,流水接连翻番。接着,八佰伴等好几家百货公司也跟了过来,开张第一天销售额就高达4万。
要知道,在80年代全国职工的平均月薪才30左右,用现在的行话,湾仔码头是当之无愧的爆款。
年,湾仔码头水饺又被哈根达斯的母公司——拥有多年历史的美国品食乐看上了。
期间还发生了段小插曲。
就是臧健和的女儿从加拿大留学回来,对母亲说:妈妈,有家美国公司想跟我们合作。
哪料,臧健和一口拒绝:美国人会包饺子吗?不睬它。
直到臧健和在品食乐工厂,看到了现代化的管理和机械化生产、先进的HACCP食品安全控制系统才发现自己格局太窄,堪比井底之蛙。
还没等参观结束,她就拍板决定合作。不过对于合资,臧健和很谨慎,她对资方表态:这相当于是嫁我第三个女儿,说难听点,我是把我自己嫁了,这就是湾仔码头对我的分量。
年,品食乐与湾仔码头正式合资,获得后者70%的股权。在资本的强力运作下,湾仔码头于年正式进军内地市场,隔年销售额高达5亿。
年,全球第六大食品企业——美国通用磨坊收购品食乐,顺理成章地成为湾仔码头的母公司。在通用磨坊极强的资金实力和全球领先的冷链技术加持下,湾仔码头实现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更高速的扩张。
6年后,湾仔码头进入北美和欧洲市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官方资料显示,湾仔码头在国内外拥有15家大型生产基地,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北美、欧洲多个国家,在美国人心中,湾仔码头就代表着“中国美食”。
这不单是以食物为媒介的文化输出,更是中国人勤恳、责任、品质的符号象征。事实上,无论是品食乐还是通用磨坊,臧健和都驻守在产品研发的一线,盯质量,抓研发。
记得有一次出席节目,臧健和向主持人交代:研发部快被我逼死了,因为原材料猪肉涨价,但我又压着他们不能涨零售价,一个个地被我磨。还有我的大女儿也控诉我,扬言我要不是她的妈妈,早就第一个把我炒了。
对待饺子,臧健和的“野心”很纯粹:湾仔码头就是要当头马的。而她对产品的倾力付出也的确配得上这样的野心。
臧健和是当之无愧的“水饺皇后”!
4
古人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和桃花源,无非是当事人咬着牙,用血肉之躯深深扒开了绝境的一条缝罢了。
桃花和柳树,乃至所有的一砖一瓦都是自己亲手建的,不存在从天而降的好运气。
早年在湾仔码头打拼时,《东方早报》的记者曾这样描述:一个年轻的女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终日在码头忙忙碌碌,风雨无阻,组成了码头上一道凄凉的风景线……
臧健和坚韧是不假,但不代表内心不凄苦。
有多少饺子皮是掺着眼泪和汗水擀出来的不得而知,但所有的酸楚、风霜、委屈、感恩和希望都组成了一个叫“信仰”的东西,注入了湾仔码头水饺的灵魂。
而这样的信仰也影响着我们:但凡去商场买水饺,第一反应就是“湾仔码头”。
媒体说,臧健和是香港“狮子山精神”的注脚之一:开拓进取、勤奋拼搏,依靠着自己的才干和勤力闯出了一片天,是从沙漠里结出的蔷薇之花。
她用自己的亲身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女人,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意志会影响自己和孩子的一生,但改变命运的权仗始终握在自己手里。只要自己不垮,谁都不能把你打趴下。
今年是经济寒冬,那些职场家庭中担当妻子、女儿、母亲角色的女性也一定各有各的难处,但不要怕,都会挺过去。
谨以此篇文章,与天下所有母亲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