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陕蒙”文化交融的年味(陈子豪)
作者:陈子豪
山东学习平台
春节,是农历新年的开始,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非同一般的事情。
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过年习俗也各不相同。我老家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地处内蒙古中西部南端,与陕西隔河相望,东边紧邻山西,不仅深受蒙古族文化生活的影响,还能接触到中原文化,所以我们家的年味,是陕西、山西、内蒙古三地的融合,也体现了蒙古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融。每年冬天,只要放了寒假,爸爸妈妈都会带我回老家过年,还不忘带上各式各样的“山东年货”回去,用妈妈的话说:“这样才有年味儿!”
在老家,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家都开始进入过年模式,最有代表性的活动就是“蒸花馍”,这是山西流传过来的过年习俗之一,取“蒸蒸日上”之意。每逢此时,妈妈总要和奶奶、姑姑们蒸上几大锅的花馍。她们用普通的白面、杂粮面、红枣、豆沙等原料做出许许多多精致可口、造型奇特的花馍,有栩栩如生的小兔子、惟妙惟肖的小刺猬、憨态可掬的小猪等等。有的馍则是中间一颗大红枣,再用不同颜色的面做“花瓣”,仿佛一朵正在开放的花儿,是名副其实的花馍。这些各式各样的花馍,年年都让我们这些“小吃货”们大饱眼福,吃起来也格外香甜。
作者图片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其中的“新桃”和“旧符”指的是对联。以前的对联都是自己准备好红纸,请附近有学问、写字好的人来写,这是对新一年生活更加美好的憧憬。现在大家都在商店里购买春联,然后在除夕夜之前贴上春联,连粮仓、羊圈这些地方都会贴上“金谷盈囤”“牛羊满圈”这样的吉祥话,祝福家庭五谷丰登,牛羊充足,生活幸福美满。
过年时,在内蒙古最受人们喜爱的是羊肉。羊是内蒙古最常见的家畜,也是主要的肉食来源。每年年三十中午,奶奶都要给家人准备好一大锅的羊肉。一口普通的大铁锅,一只自家养的山羊,一些农家必备的寻常调味品,再加上土豆、酸菜、豆腐、粉条,出乎意料地成为了人间美味,百吃不厌。
年三十还有汉族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吃饺子”。饺子,古称“交子”“扁食”,是古老的汉族传统面食之一。听奶奶说,原先日子不富裕的时候,过年时人们也会把家里仅有的菜、肉等各种食物包在面团里做成饺子,寓意“团结一心”。而现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了,也有余钱、余力把饺子做出各种花样,让饺子变得更有“内容”了。就拿我们家来说吧,有紫甘蓝汁做的紫色面皮、菠菜汁做的绿色面皮、胡萝卜汁做的橙色面皮等等,馅料也从原先的白菜、萝卜演变成韭菜、芹菜等这些冬日里不常见到蔬菜,更有鱼肉馅、虾肉馅……妈妈还会从网上学一些包饺子的新鲜方式,把普普通通的饺子包成紫边白肚的饺子,寓意“紫气东来”,橙边白肚的饺子,寓意“称心如意”,绿边白肚形似白菜的饺子,寓意“广纳百财”……总之,现在的饺子和以前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
饺子
年三十守岁会放烟花。五颜六色的烟花从地上升起,在空中炸开。有的烟花像一朵朵缤纷艳丽的鲜花在空中绽放开来,有的烟花像七彩云朵在空中忽隐忽现,有的烟花像彩色浪花,仿佛正向我们涌来;还有一些烟花排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如心形、五角星等等,色彩斑斓的烟花把漆黑的夜幕装点的五彩缤纷,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正应了那一句:“火树银花不夜天!”
我最喜欢的过年习俗就是“压岁钱”了。当然,压岁钱也不是白给的,我们需要先给长辈们拜个年,说几句“恭贺新禧”“万事如意”之类的吉祥话,然后双手接过长辈给的压岁钱,因为这代表了对长辈的尊重。收到压岁钱,我会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心里美滋滋的,笑得合不拢嘴。
来自陕西的习俗是祭拜太阳、吃素面。古时,人们几乎都得靠天吃饭,太阳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很大。那时人们认为太阳具有能使万物复苏之能力,所以直到现在,大家还是会在大年初一的那天早上摆放好花馍、燃烧事先做好的“火笼”,同时把先祖的牌位也请出来,郑重地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行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红红火火。之后再吃上一碗由陕西岐山臊子面演变过来的素面,取“素素净净、顺顺利利”之意。
这就是我老家的年味,有山西精致的花馍,有陕西颇具仪式感的拜日,有内蒙古豪放的炖羊肉,也有水饺、烟花、压岁钱、对联。相信随着国家日益强大,人民日渐富足,交通日趋便利,以后的新年将会有更多新事物加入,不同地域的“年文化”将逐渐交融,我们中国人的年将会越来越丰富多彩,越来越喜庆欢乐!
(作者:山东省聊城市第二实验小学陈子豪;指导老师:郑亚琪)
责任编辑:暨晓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