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1/7 7:59:00
“今年在临夏州试种高原夏菜获得成功,当地各级领导大力支持,总体进展顺利。目前,高原夏菜已经进入尾声,今年霜冻来得早,第三茬的蔬菜生长较慢。现在,收储中心、加工中心和育苗中心正在加紧完善,为明年的扩大生产做好准备。”10月25日下午,甘肃成伯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成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家来自厦门的扶贫企业老板,提前做了“年终总结和展望”。该公司在我州流转土地近亩,用于种植高原夏菜。年6月29日,我州第二批36吨上海青、菠菜、娃娃菜、莴笋等“高原夏菜”搭乘“消费扶贫”的快车,抵达夏商集团位于厦门高崎的生鲜冷链物流加工配送中心。自此,临夏州的“高原夏菜”摆上了厦门市民的餐桌,实现了常态化入厦。依托夏商集团遍布城乡的综合渠道网络以及厦门绿百合、商洲等公司的专供定点渠道,成功打通了一条临夏州优质农产品销往厦门的销售通道。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吹醒了临夏县这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也吹开了特色农牧产业的“满园春色”。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厦门市在临夏州成立的国有企业临夏州厦临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与临夏百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种植余亩甘蓝、西兰花等高原夏菜,引进和推动适合当地发展的企业特别是有种植经验、销售途径的农业公司进行投资,有效带动了临夏县贫困劳动力就业。甘肃成伯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秋香告诉记者:“我们积极响应东西部扶贫协作号召,利用公司原有的市场资源和冷链物流体系,引导合作社、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公司负责收购当地合作社和农户种植的油桃、花椒、西瓜等特色农产品,集中销往厦门、广东、上海等地区,把农民手中的农产品变成了消费市场上的紧俏商品,有力地促进了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在助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依托甘肃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品牌优势和科技支撑,临夏县把发展高原夏菜产业作为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举措,引进了厦门绿百合食品有限公司,组建了成伯农业公司、鑫寨公司、生泰公司三家农业企业,通过规模流转土地,与村级产业扶持合作社签订产销合同或协议,建立高原夏菜种植基地,发展订单种植,使之有效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成为持续增加群众收入的支柱产业。“我们家有8亩多土地,全部流转给了生泰公司,一亩地的流转租金是元,年底还能分红元。现在,我在这里打工,每天有元左右的收入,既有收入,也能照顾到老人,一年下来,我想肯定会挺好的。”在合作社务工的尹集镇新寨村八社村民仲冬莲说。位于新寨村的河州田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连片种植基地内,也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栽苗景象。在这里务工的大滩涧村七社村民王淑清告诉记者,“我们在这里一天能挣到元以上,在这里打工既能照顾家,还能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王淑清高兴地说。通过发展高原夏菜产业,不仅把农民从传统产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而且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进一步提升了土地的生产效益,实现了“一亩地十亩粮”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将先进的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带到临夏,改变了临夏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为了做好高原夏菜包装运输工作,临夏县与厦门市积极对接,与厦门鑫权迪商贸有限公司签订投资0万元的泡沫包装箱生产项目协议,通过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来解决高原夏菜运输包装问题。针对高原夏菜种植季节性用工量大的实际,临夏县以自然村为单位成立劳务服务队,固定与零时用工相结合,统一协商劳动力价格,为种植基地解决用工需求,确保群众顾家增收两不误,企业与群众实现双赢。“我们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厦门企业衔接,帮助引进一批有市场前景、经济效益好、吸纳就业人口多、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促进贫困群众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厦门市思明区挂职干部、临夏县委常委、副县长苏智锋说。厦门绿百合还在和*县成立了一家“传田”公司,流转土地1亩进行高原夏菜种植。据统计,年,全州高原夏菜种植面积11万亩,年产量25.3万吨,实现产值万元。年,全州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18.88万亩,预计年产量47.2万吨,产值万元。跨越千里,两地情深;携手奋进,同心战贫。东西部扶贫协作,让厦临两地凝聚了跨越千里的深情厚爱,两地在越来越紧密的交往中,携手前行,奏响了实现全面小康的大合唱。(记者乔栋明特约记者林森泉)编辑:马斌校对:胡妮娜责编:马志涛审核:马廉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