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中,蒙古马是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象征;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蒙古马是甘于奉献、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代表。蒙古马的优秀品质,早已深深镌刻在草原各族儿女的灵*深处,成为激励人们自强不息、不断向前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内蒙古的广阔大地上,有这样一群科技特派员,他们秉承“蒙古马的精神”,深入贫困地区和农业生产一线,“数十年磨一剑”——研究大豆根潜蝇的发生危害与防治,使呼伦贝尔市每年大豆增收万公斤以上;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培育冷凉蔬菜新品种,打破品种长期由国外进口的局面;针对世界性病虫害防治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实现用生态制剂高效、快速防治病虫害的效果,技术填补国际空白……
科技特派员真正成为了振兴农村经济的领头人、科技推广的示范者、产业调整的导航者、脱贫致富的帮扶者。
关慧明技术来自农田要还给农民
全区最早发展设施农业的地级市之一,甘蓝种子从这里走向全国进而打破国外市场垄断、冷凉蔬菜产业发展集中示范区……30多年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逐步打造出的这些农业标签,都与“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关慧明”这个名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初见关慧明,虽然他头发已经花白,但一副眼镜后面的明眸透出睿智和旺盛的精力。20世纪70年代末,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关慧明毕业分配到乌兰察布市科技处农牧科工作。刚一到岗,他就主动要求下到农田搞技术服务。那时的乌兰察布是内蒙古自治区最为贫困的地区,作为一名机关干部,他的举动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而关慧明却说:“我学的专业,就注定了我必须到一线去,不到基层,就不可能学以致用。”从年到现在,这一走,关慧明就把根深深扎在了农村。
年,乌兰察布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关慧明成为科技特派员的带头人。在温室建设上,他在当地研发推广了温室前屋面46°角的新型设计,将温室温度提高了10℃,实现了冬季即使不加温,温室依靠阳光仍可生产各类蔬菜。
根据地域、气候特点,关慧明提出了“开发冷凉资源,发展冷凉蔬菜”的建议,得到国内业内专家的高度赞赏,将其确定为新的重大科学研究领域。年,乌兰察布市成立中国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如今,乌兰察布冷凉蔬菜种植面积近60万亩,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份及俄罗斯、蒙古、日本、韩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三大冷凉蔬菜基地之一。
科技特派员关慧明讲解甘蓝增产技术
然而多年来,因频繁遭受“四虫两病”(红蜘蛛、蓟马、白粉虱、蚜虫和白粉病、灰霉病)的侵害,冷凉蔬菜种植规模和农户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和制约。
一直以来,我国防治“四虫两病”的药剂均依赖进口,*性大,且绝大多数药剂使用时间已超过20年,病虫抗药性较强,防治效果越来越不尽人意。
“我们花了19年时间,终于攻克了‘四虫两病’防治这道世界性难题。用牛羊屠宰后的下脚料和青草为原料制成了一种无*无害、可以饮用的绿色生物制剂GC16。GC16与农药完全不同,它不是直接*杀病虫害,而是通过改变病虫害生活环境参数,将病虫害与外界进行物理隔离,破坏虫害的运动能力、呼吸系统以及病害的菌丝体,实现高效灭杀,使用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使蔬菜更加绿色优质。”关慧明说。
GC16绿色生物制剂不仅为当地30多万菜农带来了福音,而且目前已经推广到呼和浩特、哈尔滨、亳州、三亚等地也推广应用结果均表明:该制剂对红蜘蛛、蓟马、白粉虱的灭杀率达到80%以上,对蚜虫、白粉病防治效率达到95%以上,对灰霉病防治效率超过85%。
在此基础上,年年初,关慧明带领团队又研发出能有效解决根结线虫的GC20-1(线虫平1号)生态制剂,并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植保实验室得到效果验证。据悉,GC20-1(线虫平1号)生态制剂对作物土壤根结线虫有非常好的防治作用,其特点是安全无*、绿色有机,既能杀灭根结线虫,又不污染水源和土壤,还对人畜无害,目前该制剂已进入田间试验阶段。这也是该工作站继年攻克“四虫两病”防治世界性难题后又一项重要发明。目前,关慧明团队研发的绿色生物制剂已经获得了两项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而他现在最关心和为之付出最多的就是如何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推向全国,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当被问及退休后的生活,关慧明的回答没有一丝犹豫:“其实我就是一个农民,一个懂些新技术的农民,我的技术来自农田,来自与农民的共同实践和奋斗,要还给农民,还给土地,只要能做得动,我就不会停下创新的脚步。”
陈申宽从三尺讲台到广阔田野
在内蒙古扎兰屯有这样一位被科技部通报表扬的优秀技科技特派员——陈申宽。40多年来,他一直站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前沿,从三尺讲台到广阔田野,将农科教、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在教书育人和科技特派员两种角色中灵活转换。
陈申宽经常说:“农业科研成果远离农民,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有加强农村基层的科技力量,把科技触角直接延伸到农村农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
年,时任内蒙古扎兰屯农牧学校教师的陈申宽,在一次带领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时,发现根潜蝇会对大豆生长造成严重影响,这一发现,也开启了他的农业技术研发之路。
“在那个时代的中专学校,开展课题研究有许多难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题经费没有保障。每一个试验,每一个数据,每一步管理,都是和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一起动手完成的。”陈申宽说。
科技特派员陈申宽在田间做调查
那时,陈申宽每年都带领学生在学校农场种植试验田,到周边旗市做调查,挑选当地主栽的大豆品种进行抗虫性试验,选用近20种药剂进行拌种试验,最终选出较好的品种和药剂。通过推广和应用这些药剂,大豆产量每亩增收15公斤左右。按呼伦贝尔市每年大豆播种面积至少在万亩以上计算,每年可增收万公斤以上,大豆种植户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
呼伦贝尔扎兰屯市气候反常,降雨时多时少,农作物减产时有发生。当地农民杨富东种了50多亩玉米,在陈申宽的帮助下,他的收入由人均元提高到人均元。“多亏有了陈老师,给我送来了免费的玉米种子和玉米专业肥,还亲自指导我种植,让我在反常之年喜获丰收,真是太感谢他了。”杨福东说。这样的感谢收到了多少,陈申宽已经记不清了。
“只有心里装着农民,才有明确的科研方向。”自年以来,陈申宽先后承担了扎兰屯市南木乡大兴村、卧牛河镇富裕村、大河湾镇东升村、成吉思汗镇新站村、大河湾镇东升村等科技特派员工作。
常年服务基层的陈申宽深刻地认识到,农村科技力量严重不足是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最突出矛盾。
年3月,陈申宽牵头成立了呼伦贝尔申宽生物技术研究所,年又联合呼伦贝尔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组织成立了呼伦贝尔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协会。从此,陈申宽带领研究所和协会的科研人员们上课堂、下基层、进田间、踏草原,针对农区、牧区、农牧结合区产业特点,选派不同专业类型的科技特派员入村开展有针对性的团队化服务,并筛选出熟化的、能够落地的农业科技成果,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
目前,陈申宽所带领的研究所和协会有14名科技特派员服务于扎兰屯市的17个村,有17名特派员参加三区科技工作,服务于扎兰屯市、阿荣旗和鄂温克旗,推广新技术8项,培养技术骨干近百人。
在实践中,陈申宽分析探索农牧业发展状况,了解农牧民生产实际,积累掌握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经验,并通过课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年,陈申宽团队先后承担了呼伦贝尔市“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山野菜资源驯化栽培技术研究”“牧草种质资源调查筛选研究”“黑木耳废弃物再利用技术研究”等课题,让科研成果在生产中得到转化。
“我们搞农业科研的人,就要重心下沉,不仅要下得去,还得要沉得住;下乡入村后进行创新创业,从基层发现问题,选择确定课题,找出方法,产生知识产权成果,然后转化应用,让农民受益。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又会遇到新问题,然后再确定新课题,产生新成果,这其实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把论文写在大地,把成果留在农家’,这些年我更切实地体会到要‘从大地写出论文,从农家挖出成果’,也只有这样,专业人员的技术才能用得上,选择的课题、获得的成果才更具有价值。”陈申宽说。
乐为贫土勤耕耘,岁月浸染铸芳华。关慧明、陈申宽只是内蒙古科技特派员队伍中的一员,他们生在草原、长在草原、工作在草原。几十年来,他们秉承驰而不息、甘于奉献的蒙古马精神,足迹踏遍乡村田坎,围绕当地农牧业生产实际,破解农业生产难题;集聚力量,将服务重心落在基层;紧扣需求,让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如今,科技特派员制度已在内蒙古走过了16载,科技特派员的数量也由年的名发展到现在的4多名,由科技特派员实施的科技开发项目有多项,创办企业多家,成立专业合作社多个,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覆盖个贫困村,已经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为内蒙古农村牧区的转型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科技兴蒙”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