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周末人物刘伟北京专家看大棚
TUhjnbcbe - 2023/3/18 19:51:00

大众日报记者杨学莹石如宽

小村里冒出个“国字号”

刘伟:北京专家“看”大棚

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开京牌轿车、走乡村小路;别人上班进城,他上班进村。在寿光,有这样一位北京来的蔬菜专家——挂职寿光市科技副市长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刘伟。去年4月,记者在大棚里见到他;今年,他还没走,身边多了来自17个课题组的北京同事。

10月29日,记者来到刘伟所在的小院,听他讲讲4年来棚里棚外的故事。

“本想干一年,

没想到事情闹大了,走不了了”

一条乡间公路,两行大杨树,大棚一个挨着一个,三五老人在路边、棚头聊天。10月29日上午,记者来到寿光市洛城街道寨里村。村内画风突变,现代感的玻璃温室挨着红瓦白墙的民房,村西北角一个小院,挂着“国字号”牌子——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

院内是一南一北两栋楼。南楼三层,北楼四层。北楼是实验室,南楼三楼像是宿舍,走廊里晒满了衣服。一年不见,刘伟还是那样热情爽朗、目光炯炯。他说:“隔壁还有亩试验棚、试验田。去年春节后闹疫情,北京回不去,这里成了蔬菜所‘分所’,接待了多名师生在这儿进行试验、写论文。现在,研发中心服务了17个团队,还自建、共建了8个团队,你来我往人不断,常住在这里搞科研。”

一转眼,刘伟来寿光已经4年了。年,45岁的他刚刚卸任中蔬种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等待例行轮岗,所领导找到他:“寿光要咱派出一个人,挂职科技副市长。你干过科研,也干过成果转化,正适合。”“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去吧。”刘伟舍下正上高二的女儿,来了寿光。

年12月29日,刘伟来到寿光。3个月间,纪台的茄子、古城的番茄、稻田的甜瓜、化龙的胡萝卜……他转了一遍。“农民需要啥?院地合作如何深入一步?我能干点什么?”刘伟问自己。挂职半年后,他向所里提出:咱在寿光组建一个科研团队,找一个“卡脖子”品种搞研究吧!

“搞一个团队太小,干脆搞个机构得了!不限于育种,咱做全产业链创新!”所领导立即支持。

动议还没正式提出,年8月,台风“温比亚”不期而至,忙完防汛,刘伟的一年挂职期满了。他找时任寿光市委常委马焕*汇报工作,拿这个计划交差辞行。马焕*一听:“这个好!一定要干!”刘伟意识到,自己怕是走不了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刘伟意想不到:这次谈话后一个多月,2月24日,寿光市*府和蔬菜所在北京签约共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4月20日,研发中心揭牌成立,寿光市万元前期启动资金也迅速到位;5月16日,作为研发中心的运作实体,中蔬生物科技(寿光)有限公司注册完成;5月底,平方米的实验办公场所准备就绪,试验农场开始建设。不久,寿光市觉得实验办公场所离试验农场5公里,太远,干脆在寨里村选地新建。没有人,寿光市从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抽调了6名干部,帮刘伟开展工作。

“既然事情闹大了,那就往大里弄呗!”刘伟也被带动起来了。在蔬菜所高建昌博士、董邵云博士、谢学文博士等专家的帮助下,他2个月就建成了3个实验室,自己也被高效率吓了一跳。

“住下来,沉下心,

和当客人就不一样了”

年5月16日,按照边建设边运行的原则,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开始正式筹建,试验农场也在寨里村投用。5月24日,蔬菜所菜病综合防治课题组李宝聚团队师生5人就来了。9月,来了大白菜课题组3名学生;接着,*瓜、西瓜、茄子等课题组也来了,现在,这样的课题组已有17个。

中国农科院地处北京市三环内,没空间了,试验棚没地方建设,仪器没地方摆放。蔬菜所西瓜育种课题组是年新调整成立的,找实验室、试验棚尤其困难。而寿光天大地大,课题组负责人高建昌博士和团队一商量,干脆把课题组整建制地搬到了寿光。

“刘市长这里能吃能住,实验室免费用,大棚就在隔壁,拔腿就走,摘一片叶子回来就能检测。在北京,去郊区采样开车得1小时;在外省又没仪器,得寄样回去测。这里太便捷了。”高建昌说,他们在寿光的试验棚种了40亩西瓜,每年种5茬、收5茬,目前,已经筛选出5个品种在经销商那里试种了。今年3月,他索性给刘伟当了助手。

“有了‘据点’,我们的育种家‘反客为主’了,心态起了微妙的变化。”刘伟说。

有一次,*瓜育种专家顾兴芳研究员,凌晨4点多跑去大棚里看*瓜。因为有些性状只有凌晨才表现。“搁以前,部门或者企业请专家来指导,专家住宾馆,走到哪儿,人家陪着。一寻思怪麻烦人,专家可能就不来了。”刘伟说,“育种家住下来,沉下心,和当客人就不一样了,可以自由自在地干活。”

育种家来搞科研,刘伟也不用陪着。一日三餐,还要收费。共建课题组,出了品种、论文、专利等成果,团队和寿光研发中心共享所有权;成果有了收益,七三或八二分成。若不共建,课题组也可以进驻、托管,寿光研发中心收取服务费。刘伟觉得,大家都是各自给自己干事儿,市场化运作才能走得更远,不仅是所里的同事,别的高校、院所也可以来合作。各自激发了活力,才有利于出成果。

刘伟的“科研客栈”,又像“全程代办”。李宝聚团队多年前就开发出了高效的植保产品,一直没有合适的载体推向市场。来到寿光后,中心提供平台,协助设计包装、注册商标、搞推介会、安排大户示范,李宝聚团队专心创新研究、完善产品、把握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了27种产品,市场销售额多万元。

研发中心吸引的不仅是育种家。食品加工、智慧农业等蔬菜的全产业链创新,刘伟都感兴趣。西兰花富含莱菔硫烷等抗癌物质,有企业想将其做成冻干食品,但是试验多次,冻后西兰花总是掉渣,极大影响商品性。企业找到刘伟,想让育种家育出“结实”不掉渣的品种。刘伟对这样的“育加一体化”项目表示欢迎。他说,这家企业希望合作建立研发团队,并有意在寿光投资建厂。

村头小院和试验棚里,人气越来越旺。刘伟高兴着,也感动着。“我们的育种家,到地头戴个草帽、骑三轮车,像个农民;回到楼里,换件衣服,进实验室,又成了专家教授。大家撇家舍业,一年在这里待三四个月,是真能干!”

“不要找我,去找农民吧!”

刘伟初到寿光,钻大棚搞调研。问菜农有啥需要,菜农说:“你们育出些品种,比超市的东西好吃就行。”

时间长了,他发现寿光菜农很专业。比如指头肚大小的玲珑小番茄“釜山88”,不采用特殊栽培方法种不出来那个味儿,栽培和品种的重要性可说是对半开。通常,要想提高糖度,只有控制产量、果实大小。但是有的寿光菜农能做到既高产,又比较好吃。“这就说明,一些菜农的栽培方法可能走在栽培研究者前面去了,真是高手在民间。”刘伟说。

这启发了搞栽培出身的刘伟,不见得像往常一样,科研人员搞出品种,配套良种、良法,再推广给农民,也可以是农民先把它种出来。科研人员可以进行提炼优化,研发出可复制推广的成果,反向搞科研。

但寿光菜农有时又“过于自信”。刘伟说,在试验棚里,从事田间管理的都是他们请的当地菜农。比起外地菜农,寿光菜农能把新品种“种出效果”,确保试验可靠、可重复。但是,你跟他说怎么种,菜农可能会说:“你那么种不对。我种了30年菜了,没你这么种的……”你只好让他按他的方法种2/3面积,用你的方法种1/3面积,最后比比看,以此检验新技术成果的真正实效。

前几天,刘伟刚刚送走了一个搞智慧农业的团队。他们带来了好多概念性的产品,让刘伟给找企业对接。刘伟说:“不要找我,去找农民吧!”团队去找农民,发现农民对一种智能卷帘机感兴趣。刘伟说,农民的需求,就是市场的方向。

寨里村村民张润泽,在研发中心承包管理着一个温室大棚。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采摘草莓口味的番茄。“这个小柿子酸溜溜甜丝丝,口感好,好多人打听着来买,一点不愁卖。”张润泽说,“有这些大专家在,寿光不愁没好菜种。”

在大棚里,张润泽见过方智远院士,也遇到过顾兴芳、李宝聚、李君明等知名专家。他说,这个棚里的番茄种子就来自番茄育种专家李君明。

和中国农科院强强联合的,还有寿光本地的育种专家。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副科级干部、国家大宗蔬菜产业体系寿光综合试验站工作负责人赵志伟,从最初就参与了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的建设,现在,在研发中心管理着试验农场,做着番茄育种工作。按照寿光市和蔬菜所的合作协议,赵志伟等4名寿光综合试验站的本地科技人员实质性并入了研发中心,保留身份和待遇,参与科研开发工作。

现在,这两支育种家队伍联手,正在打造国际番茄育种中心。

“中国农科院的育种专家在科研理论、基础研究、育种技术等方面有优势,我们擅长田间实践。我们优势互补,研究成果能真实地落到田间地头,更容易出成绩。”赵志伟说。

外地育种家、本地育种家、菜农种植能手等三股力量强强联合,再借助寿光的市场、产业优势,刘伟说,所里给研发中心的定位是,打造国际一流的蔬菜科技创新中心,他有这个信心。

大棚越“看”越多

去年疫情期间,刘伟作为科技副市长,出面帮农民直播带货。他炒甘蓝、吃甜瓜、带网友逛大棚、讲新品种诞生的故事。每次直播,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末人物刘伟北京专家看大棚